重点推荐 工作动态 师生之家 学习之窗

喜迎二十大,回看非凡十年 | 引才聚才筑牢复兴之基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3 作者: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人才是强国之本、兴邦之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强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

一次次重要会议,都将人才作为重要议题深入研究;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工作始终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20219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时隔11年后,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如何为这些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1年,山东省农科院一场破四唯的职称评审,让50多岁的花生专家崔凤高直呼没想到。以前由于学历原因,大专毕业的他无法晋升正高级职称。这次打动评委顺利晋升的主要原因,是他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服务三农作出突出贡献,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人才工作的共识。“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中国科协推动临床案例成果纳入代表作类型在职称评价中试点应用,还探索了在人才评价中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方法,以大数据等手段辅助科学评价等新举措。

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为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使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首次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建设国家实验室,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10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双双问世,“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中国天眼”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正是由于人才活力不断增强,才使得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2位。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我国自主培养的科技大师“圈粉”无数年轻人。坚持全方位培养和引进用好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需充分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和学术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截至2020年,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自主培养顶尖人才不断涌现。

如今,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领域的有生力量。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队伍的生力军。

政策激励解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用好人才。

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人才队伍、人才结构日益完善。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展所长,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广袤田野上扎根,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贫先锋”、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力军。

伴随着新时代“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出炉,越来越多港澳青年人才来到内地兴业创业。

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人才使用、创业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政策,让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20212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出台,提出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政策体系……

一批批面向艰苦偏远地区、面向基层一线的人才项目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选派259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培养2791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组织54.6万名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奔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

不仅有本土人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10年来,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增设人才签证R签)类别,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2017年,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2019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人才往来更加便利。

人才来了,工作得有平台、生活得有保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制定出台具体措施,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江苏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以“一站式”服务打造归国人才首站。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实施“人才投”“人才贷”等专属金融服务,扶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浙江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福建福州打造留学人员创业园……后顾之忧减少了,人才回国、来华创业干事劲头更足了。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Baidu
map